2025/10 Review
炉要小,火要旺
AI 如何自主管理记忆?三种前沿架构详解 A-MEM / Mem-α / Mem0
引言:AI 的记忆问题我们常常说 AI 越来越像人类,但在“记忆”这一环节,现有的系统仍然远未达到真正的类人能力。 在之前的文章《Agent 如何避免记忆漂移:三大策略与工程实践》中,我们讨论了如何设计一个稳定且高效的记忆系统,并分享了三大策略帮助解决记忆一致性和长期记忆问题。 然而,这些策略多侧重于工程实践,强调了如何避免记忆的失真、漂移和过度遗忘。 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一个更前沿的课题:AI 如何自主决定自己的记忆? 这一问题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记忆存储方式,也为智能系统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自适应能力。 通过 AI 系统根据任务需求和经验,自主更新和优化记忆,AI 可以更智能地应对复杂的任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三种突破性的记忆管理方案——A-MEM、Mem-α 和 Mem0,并讨论它们如何通过创新的记忆架构,推动 AI 系统在长期任务中的表现。 记忆管理的基本概念在深入这三种方案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 AI 记忆管理的基本概念。 通常,AI 系统的记忆可以分为两大类: 工作记忆 类似于人类的短期记忆,用于存储和处理当前任务的信息。它是即时性的,帮助...
了解和 AI 对话时真正发生了什么(你可能一直理解错了)
你可能也有过这个体验: 打开豆包、腾讯元宝 或者 ChatGPT,输入一句话,它“立刻开始打字”,像一个反应敏捷的朋友,甚至比人类还懂得如何接话、如何幽默。 在绝大多数人心里,这是“像一个人一样在聊”。 但你知道吗? 技术视角看到的完全不是“对话”,而是一套被精准触发的工业级装配流程。 你看到的是“对话感”,系统看到的是“请求处理管线”我们以最常见的一句自然问话为例: “可以帮我整理成一份可以发给团队的正式总结吗?” 你觉得它马上开始“思考并组织语言”,但实际上 它做的是一串极其严格、完全程序化的流程: ① 接收到请求 → ② 安全扫描 → ③ 构建上下文窗口 → ④ 文本切割成 Token → ⑤ 开始预测第一个 Token ⑥ 一边预测一边实时往回流(你看到的“正在输入…”)→ ⑦ (如需要)中途调用某个外部工具 → 再继续生成 这几乎和流水线制造一台 iPhone...
Agent Memory 评估测试方案:从指标体系到开源基准
给那些正在构建智能体的开发者的一份记忆体检指南 前段时间,我在调试一个几何 Agent。 这个 Agent 能自动分析几何题、推理定理、调用绘图工具,看上去颇有点“自主学习”的影子。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它太健忘了。 有时候明明刚在上文证明过某个结论,下一步又开始怀疑它自己。 我给它接上了向量数据库、加了摘要器、甚至写了个小型索引器,但效果依旧不稳定。 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 我们都在拼命强化 Agent 的“行动力”,却很少认真测量它的“记忆力”。 于是我决定系统地研究一下,怎么评估一个 Agent 的 Memory 模块。 今天这篇文章,写给所有已经或准备构建 Agent 工程的人。 希望帮你找到一套可落地、可复现的记忆评测方案。 为什么要测记忆?如果说大模型是 Agent 的大脑,那 Memory 就是它的长期神经系统。 没有记忆,再聪明的模型也只能“现想”而无法“积累”。 在工程实践里,这会表现为: 对话几轮后开始失忆 任务中重复提问 自相矛盾的人设 一旦上下文超过 10K,就变成另一位陌生 AI 在我构建数学 Agent...
Agent 如何避免记忆漂移:三大策略与工程实践
TL;DR长期运行的 Agent 容易出现「记忆漂移」:随着时间推移,其记忆内容被反复重写、压缩、整合,逐渐偏离原始语义,进而导致自相矛盾、逻辑错乱或行为失常。 本篇文章总结了三种抵御记忆漂移的核心策略: 定期总结:定时摘要长对话内容,减少信息积压,保持上下文可控 批处理蒸馏:从多轮对话中提炼出用户偏好与抽象知识,提升记忆质量 冲突合并:发现重复或冲突内容,统一更新或标记失效,维持一致性 结合实际系统如 MemGPT、AWS AgentCore、LangChain 等,下文提供了对应的工程实现与开源项目指引,适合构建具备长期稳定记忆的 Agent 架构。 引言:智能体的「记忆漂移」现象在构建具备长期行为一致性与任务连贯性的智能体(Agent)时,「记忆」机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与静态函数调用或短程上下文不同,Agent 的长期记忆的目标是支持跨轮次对话、持续学习与经验积累。 然而,随着记忆体量增长,「记忆漂移」问题逐渐显现:原始信息在多次重写、压缩、提取过程中偏离原意,导致 Agent...
什么是多 Agent 系统?从单体模型到协作智能的进化
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无数“大模型”带来的奇迹。它们能写代码、能画图、能写策划书,甚至能帮你找 bug。 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 既然大模型已经这么强了,为什么还要搞那么复杂的「多 Agent 系统」? 是不是就是多开几个大模型? 其实,多 Agent 不是“堆模型”,而是一次智能结构的转变。 它让我们开始用「团队」的方式去理解 AI,让语言模型从“单人作坊”变成“协作组织”。 一个 Agent 不够用吗?想象你让 GPT 帮你开发一个网站:它能写前端,也能设计数据库,还能生成测试代码。 但很快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它在写完后自测永远都通过,逻辑错误自己也检查不出来。 于是人们开始尝试:让一个 GPT 写,另一个 GPT 审;让一个负责规划,另一个负责执行;甚至让两个 GPT 吵一架,看谁的结论更靠谱。 这就是最早的 “multi-agent” 思想萌芽。不是因为模型不行,而是因为智能需要结构。单个 Agent 再强,也无法同时兼顾规划、执行、评估、反思这些不同心智功能。 为什么要多个...
什么是 Agent Memory?探索 AI 如何理解并记住你的话
记忆并非理所当然,理解 AI 时代的记忆记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小到大,我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了对世界的认知框架。人类的记忆帮助我们在面对未知时作出反应,记住重要的事情,避免重复犯错。但是,如果我们只将 记忆 理解为人类自然存在的生理过程,那么在面对人工智能(AI)时代的 Agent Memory 时,可能会产生误解。 在 AI 的世界里,记忆并不像人类那样自然而然地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探索 Agent Memory —— 它不仅仅是记住过去的互动,而是让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通过记忆优化每次决策的能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将带你走进 Agent Memory 的世界,解答这个关键问题: Agent Memory 是什么?为什么它对智能代理至关重要? 什么是 Agent Memory?Agent Memory 是人工智能代理(AI Agent)中的“记忆系统”,它是人类设计的存储、更新/遗忘和检索机制。它使得 AI...
Agent 记忆检索策略:怎样学会想起?
TL;DRLLM Agent 的记忆系统关键不在“能记多少”,而在“能否精准想起”。本文总结了 三类触发机制 与 六种检索策略,构成了一个从“何时想起”到“如何检索”的完整框架: 🧠 触发机制(When to Recall) 规则触发 —— 窗口容量不足时检索历史 反思触发 —— 模型自觉遗忘时主动检索 事件触发 —— 特定情境或失败日志触发回忆 🔍 检索策略(How to Retrieve) 语义相似检索 混合检索 图式检索 元数据过滤 重排 反思式检索 这些策略共同构成了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的多种实现形态,从简单的语义召回到带有反思与路由能力的自适应检索。记忆不是仓库,而是过滤器——检索策略定义了 Agent 的注意力边界,也塑造了它的“思考深度”。 前言LLM Agent 记忆系统的挑战不在“能存多少”,而在“能否精准想起”。AutoGPT 曾经尝试将所有任务摘要向量化存入 Pinecone,但检索常常召回“语义相似但任务无关”的记录。Voyager 在 Minecraft...
把 MCP 放回它该在的位置
前阵子有朋友问我: “Agent 和 MCP 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当时愣了一下。 这问题乍听很简单,甚至让人觉得是不是在“混淆概念”。 但转念一想,没错啊。对于刚入行的人来说,各种 buzzword 像弹幕一样飞来,Agent、MCP、RAG、LangChain……乍一看都差不多,背后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不是为了定义概念,而是想把它们放回该在的位置。这样以后遇到选择,就不会懵逼。 Agent 是人,MCP 是语言如果把 Agent 比作一个人: 眼睛耳朵是 感知(输入) 大脑是 认知与推理(记忆、判断) 决定去做什么是 决策 动手去做是 执行 事后总结经验是 反馈 而 MCP 呢? 它不是另一个“大脑”,而是这人和外部世界说话时,用的通用语言。 Agent 想用锤子、笔记本、数据库……如果没有通用语言,就只能每次“手舞足蹈”解释一遍。但有了 MCP,像插 USB 一样——对接标准统一了,沟通就不再痛苦。 三种方式接工具作为开发者,我自己踩过的坑大概分三种: 直连...
2025/09 Review
鸟站在枝头宁静安详,不是因为它知道树枝不会断,而是因为它知道自己有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