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量化生活是为了更好的看清自己

毕业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买买买,当每天都是快递,满怀期待的匆匆拆开,一次、两次、一百次,一年、两年、三年,我现在去回忆和思考,这种感觉大概在第二年就开始变质了,它不再是单纯的一种开心,它的底层色彩变成了“不满足”,不停的通过购物,丰富自己的物质来想让自己开心、满足。

我从前年开始做一件事,量化我的物质,最开始,从护肤品开始,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每一样进入小家的护肤品,我都开心的将它们记录下来,迎接它们、期待它们将我变得更加美好。很快,一年的时间我就塞满了我的一个柜子,有自己习惯用的、有被种草到我的“痛点”的,有“啊好棒得试试”的,也有“礼盒很不错不如买来就送人吧”的。
然后现实的问题就产生了,我是真的用不完,每周的自动提醒邮件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黄色提醒距离过期仅有半年了,也开始出现红色提醒那些使用中的已经过期了。我开始停下来,去复盘我的护肤品们。

我会发现一些在这件事情上的规律,比如精华和洗面奶真的很多,但像面霜又都会紧缺。小样根本用不完,但一直用小样又很委屈自己,在使用体验上正装可舒服太多了。彩妆类的使用频率真的很低,我就是不喜欢去化妆,素面朝天最舒服。

02
改变需要细水长流,永不停步

所以今年开始,我做了一些调整。一方面再有吸引力的东西,不管是功效还是价格优势,也不囤超过一年的量,最好就是不要囤,随买随用是贵一点,但省去那颗探索和好奇的心。另一方面,更好的自己不需要多变的服饰和各处尝试的护肤品,锁定自己的几个固定品牌就好,选择它们的原则就是大牌保证底线,经典款功效经过时间的评判,财报上有足够的科研投入,这样虽然价格上看起来整体的性价比不高,但省心上(有效果、可信赖)性价比极高。
在我构建物质数据化的过程里,也开始逐步把家的物件添置进来,因为我发现数据能给我最真实的反馈,而不是一个“我感觉始终缺了这个”的感受。

我觉得今年更棒的一点操作方法是,给想要的物件建立池子。这个池子是说,这样东西我在当时想买,就先放池子里,我在GTD里由一个定期的时间点来评判和清理。我忽然发现生活真的清净了好多,对比以前的我,真的是想买,脑子里已经开始出现那些美好的画面:这个杯子将会被泡上一杯热可可,而我在明天早上会用那个银制的小勺子在厨房慢慢的冲泡和搅拌它,窗边有一点点风波动这杯热可可的水面,它会散发出可可的醇厚的香气,我的狗子会在厨房门口等我…. 不,我根本不需要这个杯子,因为我的柜子只有2个新杯子的空间了,我要的只是那杯热可可的感觉。

这个池子的方法,我也慢慢在摸索运用到更多的方面,比如我的书单、我的衣柜、我的投资理财,我发现把评估和决策抽离出来聚集思考,思考和策划好就去一点点执行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这不只是在工作中的一种方式,是可以运用到自我管理、物件管理的方方面面的。我想你可能很难想象,当我把衣服量化好,抽一个周末搭配好当季的5套衣服,那么在2-3个月的时间里,我只需要成套的穿就行了,那些纠结都放在了一个周末,而每一天穿的都是我的产出方案,一开始我给自己的预期是大概10套衣服足够了吧,后来发现事实是大概3-5套最满意的搭配就足够了,这个选择的空间刚刚好。

03
经历过拥挤的空间,更珍惜简单的空间

我对自己的反思是,钱开始赚的多了,会挺自然的陷入这种物质满足中,陷入的足够深时或早或晚会发现一切不过是体验一场。所以也不用懊恼这样的自己,我在成长,我有思考,我渴望成为更充盈的自己,这样的自己挺好的。

最后我还是想说,当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物件的关系的时候,改变就会开始。很多时候不是我们选择了物件,而是物件绑架了我们。在这事上收获开心和幸福的方式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拥有更少。更少的、珍贵的、被需要的与我关联的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