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不上班咖啡馆》


01
绝大多数职场人都很难在一个方向上顺顺利利的发展。

有时候,我们感受到了专业的天花板;

也有时候,我们随着行业触顶发现一年年的衰败了下去;

更有时候,我们发现工作让自我陷入了怪圈,工作是消耗现在的生命,生活则是未来的美好想象。

我们眼下的狗屁工作,完全是为了不工作。

02

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感受到自己的职业倦怠,也会感受到身边人的职业倦怠。可能在2、3年,又或是7、8年,我的观察是越是年轻饭的行业时间越短。

当我向前辈发出疑问,得到的答案总是包含着某种麻木,我看不到热情,只看得到专业。

好像到了某一个时候,链路中的每一个齿轮完全了解了自己这个齿轮的位置,接受了日复一日的工作,齿轮间难听的摩擦声让自己非常的难受,但只要齿轮还在转,就积累着某种心理安全的资本。

就这样,一圈一圈地转动着,不知道自己是身处在怎样的仪器之中,也不知道这仪器会落入谁手,这一切过于庞大,看不清楚,也就不看了。

03

一些人会因为明确的信号而选择转型,大多数人则犹犹豫豫地观望着。说是观望似乎也不太准确,他们只是看到了,闪动了一下念头,然后继续维持着当下的平衡。

转型是件痛苦的事,当然是,突破舒适圈是有压力的,这是事实。但是明知道有些事情迟早会发生,却不为此做准备,是显而易见的不明智,不是吗?

主动迎接痛苦,和先不去想可能的痛苦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因为前者需要行动,需要在行动的过程中反反复复去触发对于未来灾难的想象,不断思考和面对种种的不确定性,它既费头脑还费力气。


04

但或许,我们还有另一种可能性,不是因为害怕灾难的未来而去行动,而是去探索让你觉得有意思的好玩的事情。

我承认,这话说得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它也完全可以是一种务实的理想主义。

去看看现代心理学和各方哲学其实都给了我们答案 —— 先去解决痛苦恢复健康,然后追求成长和实现。如果你的心理底色是痛苦,那么要做的就是勇敢地面对痛苦,面对那些不敢直视的恐惧 —— 没有收入、没有能力、没有爱人、以及,死亡。

当你解决了这些部分,或者你很幸运的没有这些恐惧,我们就可以谈论这务实的自我实现了。

不过,这不在我这篇的讨论重点,让我们回到转型这件事上。


05

绝大多数人都是活在恐惧之中的,害怕自己以后没钱赚,害怕赚的钱不够花,害怕老了如何生活 … 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作转型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那么如何转型才能更有效一些呢?

书中提到了一个很干脆的公式 “个人定位 = 行业 x 企业 x 职位”

厘清你的转型目标后,不要直接跳到那个目标定位上,现实是我们会发现直接跳过去很尴尬,你没有任何经验只能做最基础的事情,做最基础的事情又意味着和年轻的应届生竞争,即难堪又难受。

所以,一定要带着优势去切换趋势,就是这个公式中的行业、企业、职业,一次只替换1-2项,反而容易在新方向上达到个人的独特优势,而缺点仅仅是无法直接抵达你的目标定位,但这是很妙的取舍不是吗?

当然也有可能,你发现行业、企业、职位和你的目标定位之间竟然一点关联性都没有,那真是太糟糕了。但也请耐心一些,你确实需要找到一些中间的可能性,花更多的时间切换,但总是有可能的不是吗?

有时候,也不必自己硬想,多找不同的人去聊,多去交流不同的可能性。

06

我喜欢书中的这句话,有点干,却很实在。

以自己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改变为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