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到哲学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大学术领域,其实关于人生哲学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就是一个个看上去有点宏大的问题,而每一个都应该主动去触达这些宏大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构成我们独特的人生哲学。

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些宏大的问题,

  • 我活着有什么意义
  • 我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
  • 我此时此刻在追求什么
  • 我是谁,什么构成了我

从我的观察来说,一部分人是完全拒绝或逃避这些问题,他们不去思考活着的意义 —— “问这种问题根本没意义好伐啦,钱不要赚的啊。”、“赶紧娶个老婆,好好工作赚钱,教育下一代要出息啊” 。显然,他们不会为这些宏大的问题苦恼,这些问题被他们归为了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我们接受了一种使命,并不加思索的执行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麻木。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积极且主动地持续探索着这些问题。在人生的路上,他们会不断地处于迷茫之中,在这迷茫之中是不断生长的内在力量。如果你想问我这内在力量是什么,我会在下面再展开探讨。或许你还会想问纠结于这些问题不就是陷入虚无主义吗?我可以非常肯定的告诉你,虚无主义是每一个拥有自由意志之人必经的课题。破解虚无的结论永远是具体,这是所有文化作品表达的永恒主题,但对于这个“具体”是每个人的课题。

是的,我非常粗暴地认为,如果你从未陷入和追问过虚无主义,你一定是麻木的,你在触达这个问题时选择了拒绝或逃避。确实,我承认有一些人很早就找到了具体的使命 —— 我们家族就是要继承这传统的手艺啊,如果没有经历过怀疑和迷茫到再认可的过程,也是一种彻头彻尾的麻木包装在了一件看似美好的事物里面。

综上,对于人生的宏大问题上,一些人彻底拒绝或逃避,一些人持续探索和追问,其实对于绝绝绝大多数人来说,包括我,我们在一些问题上逃避了、一些问题上拒绝了、一些问题上探索了一段路、一些问题上还在追求,我们的人生哲学很大,其实我们都已经在路上了。


02

在那么多的宏大问题上,我认为有三个问题非常非常重要,我把它们成为关键问题

  1. 我的价值观排序是怎么样的
  2. 我是谁
  3. 我爱哪些人,我不爱哪些人

价值观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几乎决定了我们此刻要做什么,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说白了,你在追求什么。很多人的追求是被外界潜移默化植入的,这些追求的背后才是自我真正的诉求,但我们常常被植入这些“手段”,而意识不到自己的“目的”,错把手段当成目的的问题是,常常求而不得。

比如说,我们会追求美丽。每个月总要买点新衣服,发型和指甲都要精致一点,搭配要好看,定期也要做下医美养护,总之我得是相对美丽的。有些人花了很多时间投入在这个事情上,背后的诉求非常常见 —— 被看见,希望在自己在意的群体里被看见,因为他们眼里看见了同样美丽的女孩。但是我建议同样有这个追求的人重新审视一下你的环境,你身处的环境真的是这个评价标准吗?如果不是,做到这个程度的美丽真的有被看见吗?

我是说真的,大多数成年人的圈子只有一小撮人在意美丽,你在一个满地拖鞋的企业里美丽只会收获到敷衍夸赞。

而如果你在意的是遥远的圈子,比如网络之中,那份被看见的持续性是要下足够的成本投入的,并且这份被看见的自我认同是会从逐渐上瘾发展成逐渐淡化甚至麻木。一开始,点赞会让人感觉到被看见、被认可、被喜欢,但是观众眼里的你永远是片面的,你的照片是筛选过的,你的文字是生活的截取和夸张,你在逐渐地测试中发现,观众看见的也不是你,观众看见的是透过你他们心中的想象,最后发现,你最爱的还是数字,你被看见了,也是数字。—— 你认可数字的价值吗?

除了追求美丽,人们也常常追求金钱。金钱背后的诉求可能比较复杂,包含着希望被看见、被尊重、变得幸福、得到认可、取得优越感。同样的问题,当手段变成目的的时候,当不去探究和追问的时候,你会在某些时刻感到彻底的沮丧如果追求金钱是为了被尊重,那么为什么去做灰产?。如果追求金钱是为了幸福,那么35岁就一堆慢性病是怎么回事?如果追求金钱是为了取得认可,为什么要追风口?

这让我想到,现在有很多青年声称努力赚钱早点养老,但大部分人想象的养老一点都不具体 —— 回老家买个房,每天养养花草散步做点小生意。这就是某种围城,闲着没事干的羡慕有奋斗目标的,在奋斗的羡慕躺平的。

回到价值选择的问题上,这个问题包含我们追求什么,以及这些欲望的优先级。

就我的观点来说,我认为真正自我意识下的追求是可以付出生命的,如果不能投身于某个追求,那它可能还称不上追求,而是某种欲望和目标,它可能还需要时间探索和追问。我的意思是,为了达成这件事情,需要的话我可以付出生命,而这件事如果不再有延续的可能的话,生命的价值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赖活不如好死,至少在自我追求充分明确之后是这样。

当然这件事并不容易,我是说值得付出生命的追求,小时候我脑瓜有很多决心可以付出生命的事情,但是随着长大它们显得荒谬了起来,欲望开始变得丰富多彩且模糊,时间开始变得有形状,开始明白观点和执念都是需要时间来发展的,坚定的信念背后是看见自己的诉求。

关于探索和追问的线索,从心理学领域可以给到一些支持,人们往往内心的诉求包括:安宁、快乐、幸福、金钱、名声、认可、权力、不幸、恐惧。这里有一些其实是重叠的,也有一些是完全互斥的。这里的每一个点都值得反复思考,它们大多数都是伪诉求。


03

我是谁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它包含了我如何看待我自己,我如何看待他人看待我,我扮演着什么身份,我所属于哪些群体。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深度聊天话题,比起询问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我想至少在 “用100字描述你是谁” “用1000字描述你是谁” 上每个人都是有话可说的。

人们未必对自己是谁有过充分地思考,但眼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是非常有可能意识到,你是冲突的,你是矛盾的。你可能觉得自己挺优秀,但你觉得别人好像没觉得你优秀,这中间有什么东西你明明是清楚的,但一直不肯去触碰,你用了另一种结论 —— “他们不懂” 否决了问题的存在。还有比如,你是什么身份,当你说出你是某某的妈妈时,你会不会对那个气愤自我消失的自己感到抱歉,还是非常庆幸这个身份。你会是很多个你,你想象中的你,你眼前镜子里的你,你想象中别人眼里的你,你感受中别人眼里的你,在这里的你,在那里的你,你应该看到那么多的你都存在着。

我常常在聊天中暗自惊叹人们的思维怎么会在同一时刻有这么多自相矛盾的盲区,也常常怀疑自己说出的话是不是也是如此。一个不太善于理性思考的人,在对于思考的表达上确实会显得不太聪明的样子;一个太善于理性思考的人,在对于思考的表达上又有着大量的跳跃。

我想有必要强调一下理性和感性的应用,我想把它们俩比作肌肉和筋膜,这是我从瑜伽习练中收获的感悟。你知道我们的身体能动起来是因为包裹着骨骼的肌肉,以及连接骨骼之间、骨骼肌肉之间、肌肉之间的筋膜(其实还包含一些其他的,请简化理解吧)。对于体式习练来说,肌肉是我们的力量,筋膜是我们的柔韧,习练中如果只有力量,体式是做不到位的,你的胯无法摆正,你举起的双手无法合掌;反而,习练中如果只有柔韧,体式是非常危险的,咔嚓一下做到那个位置,很容易发生不可逆损伤。

理性和感性也是如此,感性让人发散和探索,思维在头脑中爆炸,如果理性力量太少,那么思维的链路会非常的荒谬而不自知,就像体式强行到了一个位置还洋洋得意;而如果感性力量太少,那么思维会很僵化,它发展地很慢,甚至可能更认死理,就像一块肌肉就在这发力了,它愿意更强,但它不想再进一步和筋膜结合协同加深体式了。

我们关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不得不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你的思维模型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你人生哲学的深度,你不得不回归到锻炼你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运用中,就像习练瑜伽一样的修行,在不断的习练中找到空间并更近一步,这个空间就是自由意志。

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还有一个子问题很重要,即你所归属的群体。没有人是完全孤独的,即使你感受到孤独。你认可的归属群体的排序,也辅助着你的价值排序。你可能认为你是某个家庭的一员、某个社区的一员、某个城市的一员、某个国家的一员,不管怎么说,你总归认可你是星系的一员吧?在我们明确我们是什么的一员,不是什么的一员,就能更建设性地看待我们所处的群体,不止是抱怨,如果你认可并希望这个群体变得更好,那么就应该参与建设,也更明白不同人的利益之下有根本问题存在。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请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