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MCP 放回它该在的位置
前阵子有朋友问我:
“Agent 和 MCP 到底有什么区别啊?”
我当时愣了一下。
这问题乍听很简单,甚至让人觉得是不是在“混淆概念”。
但转念一想,没错啊。对于刚入行的人来说,各种 buzzword 像弹幕一样飞来,Agent、MCP、RAG、LangChain……乍一看都差不多,背后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不是为了定义概念,而是想把它们放回该在的位置。这样以后遇到选择,就不会懵逼。
Agent 是人,MCP 是语言
如果把 Agent 比作一个人:
- 眼睛耳朵是 感知(输入)
- 大脑是 认知与推理(记忆、判断)
- 决定去做什么是 决策
- 动手去做是 执行
- 事后总结经验是 反馈
而 MCP 呢?
它不是另一个“大脑”,而是这人和外部世界说话时,用的通用语言。
Agent 想用锤子、笔记本、数据库……如果没有通用语言,就只能每次“手舞足蹈”解释一遍。但有了 MCP,像插 USB 一样——对接标准统一了,沟通就不再痛苦。

三种方式接工具
作为开发者,我自己踩过的坑大概分三种:
- 直连 API:最省事,写几行代码就能跑。但工具一多,就像每个家电都要单独插线,很快乱成一团。
- 自建网关:给工具统一写一层包装,好一点,但维护起来累。
- MCP 协议:就像买了插排,谁来都能插,但前提是大家都认这个标准。
所以 MCP 解决的不是“有没有 Agent”,而是“工具怎么接得更省心”。
什么时候该用 MCP?
我很喜欢把问题拆成“要不要现在就做”。
推荐用 MCP 的场景:
- 你要接的工具特别多、特别杂。
- 你想做一个“插件市场”,别人开发的工具也能接进来。
- 你的团队很大,需要统一接口和权限。
不急着用 MCP 的场景:
- 你只有 1-2 个工具,跑起来最重要。
- 原型阶段,时间比优雅更关键。
- 场景完全内网,不需要和别人兼容。
说白了:MCP 是标准,不是魔法。 如果你的产品还在“验证能不能跑”,先别急着上。
渐进路线(我自己走过的)
做产品的时候,我的演进路线大概是:
- 先直连 API:把东西跑起来,先看到结果。
- 工具变多了:抽象一层接口,否则维护起来要崩溃。
- 产品要规模化:再考虑 MCP,把“工具接入”完全标准化。
我不是一开始就追 MCP,而是把它当作未来的一步。
有点像盖房子:先把砖垒起来,等真的要接水电气,再考虑用不用品质更好的插座系统。
写在最后
所以,Agent 和 MCP 不是一回事:
- Agent 是大脑+身体,去做事。
- MCP 是语言+插口,帮它对接外部世界。
理解这一点,你就不会再问“Agent 和 MCP 是不是一个东西”,而会问:
“我的产品阶段,需不需要 MCP?”
我觉得这才是更有价值的问题。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Luhui's Personal Websit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