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 Agent 中的方法论陷阱
看似聪明的 Agent 方法论,可能是陷阱。少即是多。
前言
前几天在刷推的时候,看到了 cline 的开发者 Ara 提到的一段话。
他说,在构建 AI Agent 时,有三种听起来很聪明的想法,其实常常是「思维毒药」。
“思维毒药” 这个词总归怪怪的,我觉得“陷阱”这个比喻让我更有共鸣。因为这些思维确实很有吸引力,就像远远看去是一条捷径,但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布满了泥潭。
作为一个开发者,我一边读,一边在回想自己做 Agent 的过程——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影子。
一、关于多代理编排
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
有一支虚拟团队,里面有“分析员 Agent”“执行员 Agent”“总调度 Agent”。它们像人类小组一样,分工协作、互相传递消息,最后汇总出完美的结果。
听上去是不是很酷?我当初也实践过。
可现实是:大多数真正有价值的 Agent 工作,本质上还是单线程的。
复杂的编排,不仅增加了技术上的不确定性,还让我们更难解释模型的行为。
换句话说,它让项目背上了两份负担:实现复杂度 + 解释复杂度。
曾经做过一个 Team Demo 来完成 AI Coding 这件事,尝试用多个 Agent 分工协作。结果没走几步,就被“状态同步”和“出错恢复”折腾得焦头烂额。调试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哪个 Agent 在搞鬼。
到最后,我还是把逻辑简化掉,留给一个更强的单体 Agent 去完成。意外的是,效果比多代理方案还要稳定。
二、关于 RAG 的补丁效应
过去两年,RAG(检索增强生成)几乎成了构建 Agent 的标配。好像不加上它,整个系统就“不完整”。
但真实的情况是:RAG 更像是一块补丁。
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 grep 命令,或者一张设计良好的数据库表,就能解决问题。
如果你的数据和知识管理一团乱,RAG 只会把混乱放大,它不是万能钥匙。重要的数据,数据,还是 TMD 数据。
我刚开始用 RAG 的时候,觉得它是“救命稻草”。模型终于可以“记住”外部知识了。可随着项目复杂度增加,我发现问题并没有减少,反而多了新的麻烦:检索不准、上下文过载、延迟变高…… 慢慢我意识到:真正重要的,其实是信息组织方式。
三、关于「更多指令 = 更好结果」
还有一个陷阱,是很多人都会踩的:
我们常常相信,只要写更长、更详细的 prompt,模型就会更聪明。
现实往往相反。
长 prompt 增加了 token 成本,响应速度更慢,结果也不一定更好。更糟糕的是,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模型本身的能力边界。
我刚开始玩 LLM 的时候,我也写过像“说明书”一样长的 prompt,把能想到的规则全堆上去。
但最后发现,简洁、清晰的三句话,往往比十段废话更有效。
现在我更看重的是 任务建模和上下文管理。
比如明确拆分任务,合理设计输入输出,这些往往比写一个“超级提示词”来得靠谱。
总结:少即是多
回顾这三点:
- 多代理编排:是幻觉,现实里常常多余。
- RAG:是补丁,价值有限,不该当成金科玉律。
- 长 prompt:是迷思,解决不了模型的根本限制。
别被“听起来聪明”的概念绑架,真正有效的,往往是简单、直接、可解释的方案。
作为开发者,我更愿意拥抱这种“少即是多”的原则。
因为时间和资源有限,每一行代码、每一个设计选择,都需要指向真正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