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起心动念

周一晚上,本来想早点休息,结果脑子突然冒出个念头:

“要是有个离线可用、免登录的大会日程助手就好了。”

于是干脆一口气写了 5 个小时,把一个可用版本搞了出来。核心约束很明确:免登录、离线、轻交互。目标很单纯,就是现场能救急。


临时开工

整个技术方案非常 indie:

  • React + PWA + Vercel 一键部署
  • 数据靠 GPT 整理的大会官网,然后导入 JSON
  • 没有后台,没有账号,全在前端跑

代码写得像夜宵拼盘,能跑就行。为什么选纯前端?为了离线和快速交付。上线第一天就接到 iOS 用户反馈打不开,着急忙慌修问题,才发现自己紧急开发没有充分测试设备的问题。那一晚边修边想:“这样上线真的有人用吗?”

上线与运营

周二白天,我赶紧补了点运营内容。发到 v2ex,几乎没人理;同时小红书,反而慢慢起来了。陆陆续续有人私信问“怎么用”,我只好一边当客服一边补文案。没想到借着这件事,还面基了不少人。

这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独立开发的小工具,找到合适的分发渠道也比想象中重要。

两天的数据

image

结果出来后有点意外:

  • 76 位用户
  • 841 次访问
  • 平均使用时长 2 分 10 秒
  • 主题页 438 次访问,详情页 93 次

比我自己刷朋友圈的时长还长,说明不是点开就走人。尤其主题页访问量很高,说明用户确实想“逛全局”,不是只搜一场。


What went well

  • 免登录 + 离线可用:如设想成了最大卖点。
  • 需求真实驱动:临时上线也有人用,证明确实解决了痛点。
  • 小红书意外带量:运营不是我擅长的,但确实帮我接住了用户。

What didn’t go well

  • 预热不足:要是提前一周发布,效果可能翻倍。
  • 数据采集缺失:只接了 GA4 页面浏览,没法更准确地知道预约行为。

结果就是:复盘时我只能靠各个页面数据来猜激活。根因很简单:我当时的“成功定义”还停留在“能上线可用”,而不是“被看见、被采用”。


反思 & 下一步

这次实验让我真正意识到,复盘在于两件事:如何更快挖掘真实需求,以及如何把运营节奏踩准

  • 需求发现:这次是自己用痛点驱动临时开发,下次应该提前去看不同社区、社交平台上用户在哪些地方吐槽过类似问题,尽早发现“隐形需求”,最好提前一周留出验证窗口。
  • 运营节奏:节奏感比功能更关键。T-72 小时就该放预热帖,T-24 小时要有“一图一文案”准备好,正式开幕当天要能推出“今日变更/热门场次”的内容。
  • 分发优先级:这次 v2ex 没起量,小红书反而爆发,说明不同渠道效果差异巨大,下次要更明确主力渠道,少浪费子弹。

下一步的方向:

  1. 继续验证不同类型大会:看看这个模式在学术会议、技术沙龙、大规模大会上效果是否一致。
  2. 优化快速部署能力:缩短从临时起意到可上线的时间,把常用组件和脚手架打包好。
  3. 打磨一套数据解析与生成工具:针对不同大会的日程结构,统一导入、解析和生成,避免重复劳动。

收尾

说白了,这 76 个用户不是因为我运营厉害,而是需求实在强烈。上线前一晚还在修 bug,上线后疯狂回私信解释。典型 indie dev:边做边慌,边慌边学

但这次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上线不等于成功。下次要把“被看见、被采用”写进 Definition of Done。